中国最大民企复兴集团掌门人郭广昌说:投资实际上是在跟自已的人性做斗争,这个人性就是贪婪。 2006年以后,袁建华明显感觉自已有点累了。集团下属的一些企业利润不高,但占用了他太多精力和集团太多资源,这让他很痛心。而此后,社会一轮资产价格的整体暴涨,让他感觉经济有点过热了。 这些都是危险信号。 此外,华盛达在10多年多元化发展中的一些惨痛教训,也让袁建华陷入了沉思。 如1993年华盛达创办的“宝贝饮品有限公司”,当时袁建华提出了“不渴也喝亚洲飞人太空水”的消费理念,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但为什么会造成亏损以至最后倒闭呢? “我们对水行业的关注,比‘娃哈哈’还要早。明知前景是好的,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了。回头来看,除了资金问题,还有专业化管理不到位,没有跨行业发展、多元化经营的人才,欠缺相关管理、营销和风险控制经验。” “那段时间,父亲很痛苦,他一直信奉着企业只有做大才能做强。但这些失败的事实让他开始反思,自已是不是有些地方做错了,是不是需要调整思路。那段时间,他一个人总呆在书房里。”袁建华的儿子袁世杰对记者说。 2007年,袁建华痛定思痛,决定“瘦身”, 高位收缩战线,将大部分资产变现,战略转型——调整资本结构,变资产为资本,变死钱为活钱,投向清晰,留有余地,使血脉畅通。 而这些措施,是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才被许多企业提上议事日程的。 谁都知道,2006—2008整整 3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企业变资产为资本的最佳机会。 2008年 2月4日,华盛达发布公告:与刚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及资产重组框架协议》,刚泰集团将成为华盛达的第一大股东。 一位熟悉华盛达集团情况的人士事后说:“客观地讲,袁建华‘卖壳’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但他能正视现实并勇于收手,这不是大多数企业家都能够做到的。无论是被迫纠偏还是主动转型,他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了,很了不起。” 对“卖壳”一事,袁建华事后说:“我最擅长的还是做实体,如果自己做得不是很好,还不如让能做得好的人去做”。 2008年,华盛达采取了一系列动作,通过上市公司成功重组、湖北华盛达铸钢公司的股权转让,对利用率不高的存量资产进行转让变现,增加现金流量,优化了资产结构。 此外,2007年,华盛达就开始涉足金融投资领域,相继投资入股了湖州银行及德清合作银行,成为两家银行的大股东,2008年,又成立了浙江创源典当有限责任公司,逐步构筑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互动平台。 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 袁建华说:多元化经营要“适度”不要“过度”,尽量“相关”不要“无关”,要“协同”不要“内耗”。“瘦身”后的华盛达,将塑料建材、房地产、建筑业三大主业和金融、教育两大行业作为发展方向。华盛达的重点还是做建材、建筑、房产,因为原有的经营管理人员业务基本熟悉,经营内容也有互补性。 至此,华盛达成功瘦身转型,焕发新春,并手握大量现金,开始实现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的经营格局,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 2009年,华盛达看准了时机,成立了杭州华盛达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杭州城北、城西、机场、地铁乔司出口等处拿了几块地进行房产开发,开发建设华盛达·阅城、萧山国际机场商务楼等多个项目。 2009年12月份,华盛达建筑公司正式通过建设部审核,取得一级总承包资质,成为德清县第三家一级总承包企业,这为华盛达集团在杭州项目开发建设,以及涉足杭州等周边地区的建筑业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由于市场合理定价,华盛达杭州房产取得了较好销售业绩,并两次荣登杭州楼市预定量和销售额周冠军。房产销量同比上年增长24.2%,销售额同比上年增长32.5%。 到2012年,华盛达在杭州已开发了5个项目,总体量有70多万方。对公司的房产品质,袁世杰想更多地学习万科。 “万科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就有10个亿以上,他们的团队经营、发展模式都值得我学习。另外,上海等地能将欧美流行的商业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本土化,他们正在做的事,也是以后三四线城市会流行的,这只是时间问题。德清学杭州、杭州学上海、上海学欧美,这是规律。因此,我们接下来将向大城市学习,提高物业自持比例,降低企业风险,并确保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1年,华之杰建材已实现了PVC塑料异型材、装饰板、护栏、门窗生产“一体三翼”的格局。 2011年,华盛达增加了银行入股比例,新拓展了汽车担保和其它担保业务。 (下转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