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
3上一版      
· 华盛达:开启新征程
· 德清民企样本
· 成功上市快速做大
· 战略转型果断“瘦身”
 
网站主页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还原        

成功上市快速做大
     1992年前,袁建华当过农民,做过代课教师,开过拖拉机,做过送货员。
  “当时,只要你脑子活络,动作快,就能赚钱。而且,不多干几行,你怎知道哪一行最适合你?”多年后,袁建华回忆。
  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善于洞察市场、瞄准市场的空白点和热点,是袁建华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
   “当时,商机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发现商机的眼睛。”为做建材生意走南闯北的袁建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做一个有心人。
  在广东普宁有一家批发市场,袁建华发现那里的游戏机和建材性价比很高,仅靠地区差价他就大赚了一笔。
  一次,他带儿子去杭州儿童乐园玩,发现别的游乐点大多门庭冷落,惟有碰碰车那里排起了长队。他敏感的神经一下子被触动了,仔细查看了碰碰车上标的生产厂家,用笔记录下来,回到武康后立即联系厂家,很快就在德清境内开出了三处碰碰车游乐点,生意异常红火。其中德清老县城一处每天就有5000多元的毛利。
  1994年,德清县城搬迁,又逢国家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袁建华看准机会,1995年,成立了房产和建筑公司,一做就是10多年,并持续至今,中国房产发展的黄金期又被他牢牢抓住了。
  从1992年至2006年,袁建华开始跨行业多元化发展,大刀阔斧地在多个领域、多个项目同时投资,一个又一个大小项目接连上马,其速度之快、发展之猛,让人惊叹不已。
  太空水、葡萄糖浆、建材装潢、电影院、文化教育、铸钢、房产建筑、IT、仓储物流等等,只要有条件涉及的,他都尝遍了。
  1995年12月,袁建华组建了德清首家民企集团——湖州华盛达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就进入浙江省私营百强企业、浙江省行业最大工业企业。
  2000年,华盛达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公司总资产达到3亿元。
  如何将亿元企业尽快做到10亿元以上的企业?
  苦苦思索后,袁建华将目光瞄准了正处于底部、蓄势待发的中国资本市场,准备上市。
  2002年袁建华成立了“华盛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此为契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造企业。
  袁建华说:“企业上市不仅仅为了融资。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许多行业越来越难做,上市能迅速做大做强,极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另外上市可以取得当地政府和银行更大力度支持,提高企业知名度、社会认可度及信用度,还能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为了最快、最方便上市,袁建华想到了借“壳”。
  2003年,袁建华相中了上市公司厦门新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从事IT产业,符合湖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导向,属于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耗能的成长型企业。
  同年9月,华盛达成功收购这家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成为湖州市第三家上市企业,为集团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经济基础。
  2004年,华盛达收购浙江华之杰塑料建材有限公司,并在湖北投资成立湖北华盛达铸钢有限公司和红安华盛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5年,华盛达集团投资1.2亿元,建成华之杰新生产基地,2007年又投资1.5亿元,加大对华之杰的投入。
  华之杰塑料建材有限公司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塑料建材专业生产企业。袁建华接手后,公司发展迅猛,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德清县首个“浙江省质量奖”,其技术研发中心升格为省级技术中心,产品被列入国家免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兰克、印度、波兰等40多个国家,跻身全国前五强,出口额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
  2005年,华盛达总资产一举超过10亿元。
  总资产从3亿元做到10亿元,袁建华仅仅用了5年时间。

作者: 华盛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right (C) 2000-2009 版权所有 华盛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技术支持 南太湖